首页 > 新闻 > 信息

聚焦“气候变化与人道行动” 第三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在苏州举行

作者:田京京 | 时间:2023-11-22 13:41:57 | 来源:公益振兴网
 

11月18日,以“气候变化与人道行动”为主题的第三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

此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持“人道主义是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理念,围绕全球治理和人道主义问题治理,与其他国家红会深化合作,共同探寻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的解决之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及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可主持论坛开幕式。

陈竺指出,今年恰逢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发轫160周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与自然的共生问题逐渐显现,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也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需要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思维,把握气候变化的内生机理,提升洞察、干预和防备能力。要大力开展人道传播,提升全球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人道资源动员,提升备灾救灾实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人道救援和人道物流等应急体系的现代化;广泛开展人道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人道防灾救灾的网络建设;共建共享人道教育,着力提升人道工作专业能力。

陈竺强调,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人道救援行动的坚定支持者。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大力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国红十字系统各类专业救援队已超过1000支,注册队员达到10万人。中国红十字会将全国划分为6个应急救援协作区,建成800余个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初步形成体系完整、运转协调、应对高效的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各级红十字组织开展“博爱家园项目”(综合性社区韧性建设项目)“社会应急力量保障和支持项目”“安全饮水与卫生健康项目”等防灾减灾项目。中国红十字会还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建立了遍及全国的灾害指挥系统,开发“博爱通”捐赠系统,有效提高了人道救援救助能力。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重要成员,中国红十字会愿意携手更多的人道伙伴,为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岩,外交部国际司公使蒋端,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张学权,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区域办公室主任亚历山大·马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史德林,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等在开幕式上致辞。

论坛围绕“灾害与响应”“实践与愿景”“人道行动中的气候及环境伦理”“气候变化与预见性行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移民和社区”等5个主题进行专题探讨。来自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专委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区域办公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联合国难民署、牛津大学社会正义研究所和阿富汗红新月会、肯尼亚红十字会资产委员会、加拿大红十字会、蒙古国红十字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学院、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澎湃新闻的中外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演讲,分享气候变化引发人道危机的应对经验,共商应对气候变化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本次论坛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主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学院承办,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协办,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支持。东吴国际人道论坛是中国红十字会为加强红十字国际人道交流合作、推动共建共享人道教育体系、促进新时代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搭建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平作论坛总结。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孙硕鹏主持论坛活动有关环节。来自中联部、外交部、应急管理部等部门代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儿基会等国际组织代表,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吉尔吉斯斯坦、肯尼亚、尼泊尔、伊拉克、塔吉克斯坦、泰国、孟加拉国、加拿大、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斯里兰卡等15个国家红会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江苏省红十字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代表,江苏省、苏州市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学术界、新闻媒体和企业代表等各方嘉宾出席论坛并进行研讨交流。红十字国际学院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学员参加论坛。论坛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红十字国际学院和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


相关新闻

  • 京哈高速上的这场车祸,测出了公益的真心与演技

    近日,京哈高速一起交通事故在摩托车骑行圈及社会舆论场引发热议。21 岁骑手 “山海” 正常行驶时遭恶意别车且对方肇事逃逸,却因经验不足在维权中陷入被动。  事件发酵后,各方反应各异:有机车企业负责人义愤填膺的 “口头声援”,也有公益组织脚踏实地的系统性驰援。…

  • 从数字物流到稀缺钼矿: 刘惠敏、刘兴钢兄妹的产业格局与家国情怀

    近日落幕的 2025(第十七届)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大会上,宝奇(中宝智运(上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惠敏的智慧物流布局引发行业聚焦;而其兄、吉林省金山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兴钢掌控的稀缺钼矿资源与深耕十余年的公益事业,更共同勾勒出刘氏兄妹 “数字…

  • 浙江义乌永祥社区与大学生创业团队 “双向奔赴”: 从志愿服务到轻食创业,共拓校地共建新路径

    2024 年以来,浙江省义乌市稠江街道永祥社区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以泡泡同学为负责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启了一场从 “初识” 到 “深耕” 的校地合作。从初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到独立运营品牌文化活动,再到如今落地轻食餐饮项目,社区的 “精准护航” 与团队的…

  • 张雪峰:信息破局者的荣光与代价

    当张雪峰的账号在多平台被标注 “禁止关注”,这个曾搅动教育咨询行业的名字,终究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他的出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底层民众对教育信息透明的迫切呼唤;他的沉寂也并非偶然,而是言论边界与商业野心碰撞后的必然结果。  张雪峰最鲜明的价值,在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