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已成为耀眼的核心。然而,有一片广袤的土地——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即“山河四省”——虽为国家的能源、农业和工业脊梁,却在战略布局中感到些许失落。正是基于对这一格局的深刻洞察,实践型企业家与宏观战略研究者魏伯来,率先提出了打造“大河区”、建设山河四省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
从商业实战到宏观战略:一位“知行合一”的倡导者
魏伯来并非书斋中的学者。他的构想,源于其独特的“知行合一”的职业生涯。
作为玫瑰护肤品品牌创始人,他是一位深耕实体的实践型企业家。此前的经历则塑造了他广阔的视野:在上海盛大,他锤炼了互联网思维与用户洞察;在复星集团,他塑造了资本视角与多元产业布局的视野。这些经验让他不仅关注商业本身,更升华为一位宏观战略研究者,长期致力于人才、科技、产业、乡村振兴乃至城市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
因此,他提出的“大河区”概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一个融合了互联网效率、资本力量与产业逻辑的实干家蓝图。
为何是“大河区”?被忽视的经济“压舱石”
魏伯来指出,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等战略如火如荼,但山河四省总人口约3.5亿,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却似乎“哪里都不属于”。这片区域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庞大的市场与品牌沃土:从长城汽车,今麦郎、君乐宝,汾酒,锦波,李娘子到泡泡玛特,胖东来,蜜雪冰城、海尔、海信,众多全国知名品牌都诞生于此,证明了其深厚的消费潜力和产业根基。
完备的产业体系:山西的能源、河南的农业与食品加工、山东的机械制造、河北的钢铁建材,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互补型工业生态。山东、河北的电商产业规模仅次于江浙,已具备形成“大河包邮区”的基础。
成熟的交通网络:山河四省主要城市已纳入高铁“三小时都市圈”,与京津冀核心区紧密连接,为“同城化”效应提供了物理可能。

民间先行:构建“大河区”的实践路径
魏伯来认为,完全“不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但民间力量完全可以成为先导和催化剂。他提出了一条“不等不靠,民间先行”的务实路径:
1. 信息先通,建立“民间共识平台”:推动成立“山河四省企业家理事会”,编制《山河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白皮书》,并建立数字化的“山河产业地图”数据库,为企业跨省协作提供“寻宝图”。
2. 市场先融,打造“民间共同市场”:在四省商会内部推行“山河信用互认”,制定“山河优质”团体标准,并组织“山河联合采购与展销”,以统一形象开拓市场。
3. 资本先行,组建“民间发展基金”:发起“山河产业协同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于跨省的产业链项目,并发展基于信用互认的供应链金融,让资本成为区域融合的血液。
4. 项目先干,启动“民间示范工程”:共同打造“山河四省”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建立“山河产业飞地园区”;更重要的是,投资于新时代的“数字高速”,以绿色电力为血液,以AI算力为大脑,打破数据孤岛,赋能整个区域。
以思想塑未来,以实业兴山西
魏伯来强调,这一系列民间行动的战略价值在于降低改革风险、营造合作氛围,并最终以既成事实倒逼体制整合。他呼吁山西应主动领衔,将自己定位为京津冀城市群中“江苏”式的角色——一个坚实的、绿色的、创新的腹地和伙伴。
“我们以思想,塑未来。以实业,兴山西。”魏伯来最后表示,“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方向正确,前景可期。我们青年一代应为未来而生,主动建设家乡,让漂泊在外的孩子们回家,共同守望山西与整个‘大河区’的明天。”
通过魏伯来的构想,我们看到了一个思考型创业者如何将宏观战略与民间活力相结合,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自下而上、充满企业家精神的新思路。

魏伯来 简介:玫瑰护肤品品牌创始人,和平商学院发起人之一,青年经济学者,致力于人才,科技,产业,乡村振兴,城市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 没有了




